時事評論背景:
近日一起“敲詐勒索”案的改判,牽動人心。7年前,郭某因女兒攝入含三聚氰胺的奶粉而維權,最終卻以敲詐勒索罪被判有期徒刑五年,因拒不認罪,服刑期間也未獲減刑。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日前以原審判決事實不清、證據不足為由改判郭某無罪。
時事評論觀點:
許多人認可這一改判,不只是對一個父親維護“結石寶寶”權益的樸素同情,更是因為通過司法裁判,將會給消費者主張權利傳遞信心,有助于營造更優(yōu)化的法治環(huán)境。因維護消費權益而被判敲詐勒索罪的,郭某并非第一人。幾乎所有同類案件都有一個大體近似的核心情節(jié):當事人以“威脅向媒體曝光”的方式,向生產廠家索要高額乃至天價賠償,結果反而面臨敲詐勒索的指控。不僅受害者本人很難意識到依法維權的邊界在哪里,旁觀者也搞不清。這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公民維護消費權益的積極性。
消費者的疑竇不無道理。在司法實踐中,消費維權與敲詐勒索之間的“明暗交界線”一直存在,以致同案異判的情況并不鮮見。盡管生產商、銷售者、服務者過錯在先,但由于現(xiàn)實中維權渠道不通暢,原本受害的消費者也可能采取一些不適當?shù)氖侄危瓷先?ldquo;漫天要價”的行為似乎也印證了敲詐勒索的動機存在。正因如此,有時候法院傾向于適用敲詐勒索罪來遏止這種過度維權行為。
盡管消費者過度維權導致敲詐勒索在法律上是可能成立的,但我們也應設身處地考慮消費者所處的困難境地:現(xiàn)實中,消費者能獲得的司法救濟有限,目前最給力的外援還是輿論監(jiān)督,以至于一年一度的“3·15晚會”成為消費者的“盛宴”;而當一些消費者走投無路以“向媒體爆料”相要挾來索賠,有可能被認定為敲詐勒索時,這將大大壓縮消費維權的議價空間,同時降低對不法廠商的震懾力度。
這樣說當然不是鼓勵消費者走上極端化維權之路,只是說,立足于消費者總體弱勢的大背景,讓維權者的底氣足一點,總體上講不是壞事。不能簡單粗疏地認定天價索賠就是敲詐勒索,而是要有充分的耐心,聽得到維權索賠后面真實的心聲。反過來說,消費者和商家的強勢與弱勢,也非絕對。如果消費者通過要挾索要天價賠償?shù)娘L氣被助長起來,廠商也會處于弱勢一方,不勝其擾甚至產生難以承受的巨大損失,這不僅會導致經濟生活失序,也無益于消費環(huán)境的整體改善。歸根結底,無論誰道理在握,都不能濫用權利。
“法律的生命從來不是邏輯,而是經驗。”消費者維權過度,大多是生命權或健康權受到了威脅,這往往很難確定一個合理的賠償價格。更何況,對于超過當前社會一般公眾普遍認知太多、顯然不合理的賠償要求,法院可以不予支持。因此,對這樣的民事維權行為,應該保持刑法的謙抑原則,不應輕易跨過刑、民的邊界。正如廣東省高院再審意見中指出的:本案尚不能認定郭某的行為性質超出民事糾紛的范疇。這意味著,盡管消費者過度維權確實存有滑向敲詐勒索的可能,但可以當作民事糾紛處理的案件,沒必要也不應該升格為攪動人心的刑事案件。
法治的美德,在于分寸感。只有堅持違法必究與防止矯枉過正并舉,才能讓司法判決擲地有聲、定分止爭,才能在法理、情理、倫理的統(tǒng)一中守護公序良俗、實現(xiàn)社會善治。
點擊底部大家都在看
YY頻道
57188394